研院新闻

    研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院新闻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做客第187期“华大论坛”

    作者:yjspy来源: 阅读次数:日期:2019年06月24日

    621日晚七点,由研究生院举办,社会学院承办的第一百八十七期“华大论坛”于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少杰老师做客本期论坛,以“空间社会学的历史演进与当代视野”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参加本次讲座的有社会学院的师生及慕名而来的其他学院学生,讲座由社会学院院长符平老师主持,他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刘少杰教授,并对刘少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DSCF1945

    刘老师首先从中国社会学的空间研究传统入题,提到了迪尔凯姆、齐美尔等古典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观点,着重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城市空间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尤其是以费老为代表的早期社区研究,像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将礼俗社会制度放在了乡村社会中的研究正是对空间社会学的一种关注,可以说,社会学在起步伊始便十分关注空间。随后他指出中国社会学在恢复重建之后,学界也开始了对空间社会学的关注,但多是承继了芝加哥学派的研究,后逐渐形成了中国社区学派的研究方法,重视地理空间及其社会生活的变迁客观性、实证性、地方性。然后刘老师又从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向我们说明空间社会学发展到今天又出现了研究新动向: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景天魁等人对欧美新空间社会学理论的研究、集体空间中的群体和话语权力等研究。由此,他认为指出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学术视野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新的变化。

    DSCF1965

    刘老师进一步论述指出: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社会主体阶级由农民、工人变成了知识分子,空间社会学的差别化、多样化也得到了体现。以工业社会甚至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传统空间社会学研究呈现出了一些理论局限(淹没空间多样性和差异性、淡化生活具体灵活性、掩盖社会的主体性选择),而以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网络化时代为基础的当代空间社会学研究则出现了知识基础的转移以及研究视野的扩展。他详细解释了空间社会学研究的知识基础是由物理学转向现象学,研究视野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新现象学派。并举例向我们介绍了拉菲伏尔、哈维、苏贾等人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和福柯、布迪厄、吉登斯等人的新现象学空间社会学对空间社会学的发展提供的新视野。最后刘老师就中国社会空间变迁的综合性与复杂性提出:要借鉴当代空间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对当代中国城市空间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DSCF1973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相关问题和刘老师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讨论,符平老师作了精彩总结。此次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刘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学术阅历,尤其是他对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理解和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积累,让参加讲座的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刘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名师风采。